2020年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健康)國際研討會(簡稱“第三屆國際空間大會”),于11月18日至19日在北京召開。本屆大會的主題詞是“和平、健康、合作”。期間,來自中國、美國、歐盟等空間領域的院士、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等,重點圍繞空間技術在醫療衛生、健康防疫等民生領域的應用深入研討交流,以更好促進空間經濟發展、造福人類健康。
本屆空間大會由中國宇航學會、中國高科技產業化研究會、國際和平聯盟(太空)主辦,旨在促進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已先后在海南、珠海舉辦兩屆,被譽為“太空達沃斯”論壇。
國際和平聯盟(太空)聯合秘書長孟彥介紹,與前兩屆大會相比,第三屆空間大會具有推動空間技術和平利用、造福健康、多邊合作、教育普及等“四大動能”,大會將搭建國際空間技術與中國市場對接的橋梁,促進全球空間技術的二次利用和產業轉化。
動能1:空間技術和平利用
——以科學家為主體,推動空間技術產業化發展
“空間技術創新的終極目的不是對抗而是對話,也不是殘酷斗爭,而是和平競爭。”大會執行主席、國際和平聯盟(太空)執行主席王天怡介紹說,本屆大會高舉和平大旗,以科學家為主體,重點研討空間技術的和平利用。
空間技術的發展起源于國際太空軍備競賽。1957年10月4日,蘇聯發射世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隨后美蘇在太空領域展開激烈角逐。冷戰結束后,特別是進入21世紀,越來越多國家認識到,太空軍備競賽不但不會解決爭端,反而進一步加劇軍備競賽,引發世界性災難。
“近百年來,政治家、軍事家主導構建了4次世界和平體系。進入科技社會時代,以科學家為主體,以空間技術依托,推動構建第五和平體系,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意義深遠。”王天怡說,把花費數萬億美元、用于“星球大戰”的空間技術,轉化為醫療健康、氣候監測、通訊、導航、遙感、環境保護、農業等“民生之犁”,促進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是時代發展不可阻擋的浩浩洪流。
自2018年1月組織召開首屆大會以來,空間大會按照“大會牽引、技術孵化、產業轉化、教育深化”的思路,將世界太空技術市場與中國14億人需求市場對接,對可轉化為民用的太空技術進行產業梳理、孵化,形成以創新驅動為引領的太空產業體系,取得一系列成果,獲得國際社會好評。
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主任Simonetta Di Pippo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期。現在空間科學和技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不可或缺。如果我們今天能夠加強合作,未來就一定會從空間技術的和平利用中得到收獲。
“我對研討會主辦方強調和平利用空間技術的重要性表示贊揚。”南非航天局首席執行官Valanathan Munsami指出,“空間技術塑造了我們現代的生活方式,并且可以幫助我們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挑戰,這與人類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是一致的。”
動能2:空間技術造福健康
——突出空間技術的健康應用,探討科技造福健康解決方案
今年年初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成為全人類健康的共同敵人。本屆大會突出空間技術的健康應用,探討科技造福健康方案,促進建立全球健康體系,備受各方關注。
歐洲航天局總干事Johann-Dietrich Wrner表示:“會議的主題對世界所有公民、空間技術和大流行病預防至關重要。”俄羅斯科學院生物醫學問題研究院院長Oleg Orlov說:“研討會是一個獨特的平臺。在這里我們可以將空間科學、公共衛生、創新技術和商業機會聚集在一起,并建立一個良好的機制,將空間技術轉化并應用到公共衛生保健系統中。”
早在2019年第二屆空間大會就將會議主題聚焦在健康領域。王天怡介紹,空間技術在健康領域的運用成果豐碩。比如,利用太空技術研制的提高心肺功能設備,可以使心臟驟停患者存活率提高到50%;航天飛機中衍生的復合熱塑性樹脂,可以使心臟治療成功率提高至96.4%;大數據、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命科學等先進的空間技術,在防控治療癌癥、心腦血管疾病方面前景廣闊,等等。
據航天中心醫院院長、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杜繼臣介紹,在新冠疫情防控中,空間技術被廣泛應用于應急移動模塊化負壓方艙醫院、基于大數據的信息化技術應用、智能制造抗疫產品等領域,人體自動測溫系統、防疫消毒機器人、新型正負壓救護車、危重癥呼吸機、數字化手術室等,為國內外疫情防控做出了重要貢獻。
本屆大會將在運用空間技術應對嚴峻疫情、造福人類健康方面有何建樹,與會各方充滿期待。美國航天基金會高級副總裁Steve Eisenhart說,“這次國際研討會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機會,使各國領導人、專家和科學家聚在一起討論應用空間技術來解決這一流行病、人類健康以及空間和經濟的重要考慮。”
動能3:空間技術多邊合作
——搭建起多邊合作國際平臺,共創人類社會美好未來
國際化程度高,是空間大會的突出特點。
2018年首屆大會召開,就有來自中國、美國、俄羅斯等國100多位代表出席會議。會議簽署備忘錄,確定在中國定期召開和平利用太空技術國際會議,合作共建“國際太空創新中心”等示范平臺,同意與會各國推選航天領袖和權威專家為成員,注冊成立“國際和平聯盟(太空)”非盈利性組織。
11月18日下午大會主論壇上,國際宇航聯合會(IAF)執行主任克里斯蒂安·費施廷格通過遠程在線形式,為大會致辭。
本屆大會得到國際宇航聯合會、國際宇航科學院、美國航天基金會、太空探索者協會、萊斯大學空間醫學全球峰會、國際空間法學會、國際空間大學等世界最具影響力的七大航天機構的聯袂支持,并擔任大會聯合主席,這使得本屆大會較以往具有更高的國際化程度。
會前,聯合國外層空間事務辦公室、歐洲航天局等多家國際航天組織負責人,以不同形式向大會發來賀信賀電,祝賀這一航天盛會召開。圖盧茲航天城CEO Jean-Baptiste Desbois、國際空間大學宇航員Robert Thirsk、日本空天科學促進會主席松尾弘毅Hiroki Matsuo、英國科學與技術設施理事會理事長Barbara Ghinelli、國際空間大學校長Juan de Dalmau等也發來賀信,期待在這場盛會上,與來自北京、休斯敦、倫敦、莫斯科和許多地方的朋友們深入探討全球空間創新技術和平利用的解決方案。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際合作才能共贏。”中國智慧工程研究會副會長武建東教育表示,這次國際研討會,將搭建起多邊合作、分享交流的國際平臺,讓全球科學家、企業家、教育家、金融家等攜起手來,共同促進空間產業發展。
大會名譽主席、美國喬治布什美中關系基金會主席尼爾什表示,這種召集全球專家的會議,分享如何使用空間技術改善地球上生活的想法,正是世界所需要的。
動能4:科普教育
——打造國際空間國際教育網絡,實現全球百萬青少年空間教育目標
“科普教育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本屆大會期間,“國際青少年空間教育中心”將宣布成立,并發起全球百萬青少年小小宇航員教育行動計劃。
據國際青少年空間教育中心中國CEO劉赫介紹,國際青少年空間教育中心成立后,計劃在十年內,實現全球百萬青少年空間教育目標,在中美歐布局打造“空間國際教育網絡”,并在中國北京、陜西、福建、湖南、海南、深圳等地建立空間教育基地。
國際和平聯盟(太空)執行主席王天怡表示,開展國際青少年太空教育合作,是世界航天強國的普遍做法。對中國而言,創建太空教育博覽中心,建立國際空間大學、太空博物(覽)館等,培養航天科技人才,開展青少年及成人航天科普教育,有助于解決航天人才缺口較大、人才需求旺盛等問題。
設立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主校區的聯合國附屬空間教育亞太區域中心(中國),配合聯合國空間應用項目實施,著眼滿足亞太地區各國對空間科技教育需要,開展了一系列教育培訓、學術交流和咨詢活動。該中心執行主任翁敬農說,他們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開闊的視野,與成員國、合作伙伴一起,譜寫空間教育的新篇章。
“大力開展航天科普教育,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對外層空間的認識,激發他們探索宇宙的興趣。”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公益形象大使”戚發軔在寫給大會的賀詞中說,發展航天事業,需要眾多優秀人才,一次航天科普活動,有可能使青少年擁有未來成為航天工程師或宇航員的夢想,為航天事業后續發展積蓄力量。
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表示,建設航天強國離不開強大的科技人才支撐,千千萬萬青少年是航天科技隊伍強大的后備軍。大力開展航天科普教育,倡導空間技術和平利用,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是實現中華民族航天夢想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事業。